當責 V.S. 負責|跟統一儲備幹部一起培訓(1)

約一年前撰寫在其他網站的文章,原封不動將它搬移過來,之後會在陸續撰寫這個主題的系列文章!

Young Huang
6 min readMay 12, 2019

前情提要:

因為學校跟「統一」有企業合作計畫,因此我有機會在今年暑假跟著統一的儲備幹部一起培訓一個月(完整的培訓是7個月),其中有一堂三天兩夜的「挑戰營」在學習「當責、團隊合作 與 創新」,所以想將課程所學及一個月培訓所感受到的「當責」分享給大家!

#後續會陸續分享「統一儲備幹部的培訓課程」,請大家給我一些時間^^

整整三天的課程中教練大部分的時間並不會站在講台用 PPT 上課,而是透過一系列的實作活動 跟 反思討論 帶領我們學習。

其實過去曾有兩次類似的體驗式教育的經驗,主要比較偏向團隊合作、領導等,第一次遇到時我還不知道原來這是體驗式教育,只覺得為什麼要玩遊戲,然後有點深硬地討論起剛剛的遊戲過程(很叛逆XD);第二次再碰到時我已經知道體驗式教育這個詞彙了,所以我嘗試用心感受遊戲的過程及反思討論,但或許是時間太短、成員參與度不高 或 自身經驗少等,我自己每次對於「 實作活動 與 課程主題 」的感受度真得蠻低的,常會覺得說這些工作坊的時間不如我自己閱讀一、兩本書來得有用XD (不過我後來下課私底下跟講師聊了快1hr 的體驗式教育,覺得思維上受到蠻多衝擊的,也算是另類的收穫)

不過這次的挑戰營跟過去完全不同,自己的確從中成長了不少,特別是從不同面向認識了自己!

課程一開始,教練先簡單介紹兩者的概念,「當責」與「負責」就中文字義來看,非常類似,但英文卻是用兩個完全不同的字彙。

當責|Accountability

  • 不管怎麼做,有責任在成果上達成目標
  • 有義務確保這些責任能交出好的成果
  • 對別人所訂下的承諾

負責|Responsibilty

  • 有責任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
  • 有義務採取行動或有所產出
  • 對自己所訂下的承諾

前者是成果至上,不管中間有多少困難,一定要交出成果; 後者是責任只在執行被交付的任務,只要做了,不管結果如何,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。

相信看到這邊大家還是一知半解,當時的我也是!

所以接連兩三個 實際操作的活動 與 反思,引導我們思考。

一開始是兩人一組的「解繩結」活動,遇到了小卡關一直都沒有組別嘗試成功,因此,教練暫停了活動,並拋出了「這時候如果是一個當責的成員該如何做」讓我們短暫思考討論,這時候我腦中浮現的想法是:其實可以找別組做討論?或是請教練示範一次?上網找資料?因為站在「當責」角色的立場,雖然嘗試的過程很有趣,但更重要的是完成目標將繩子解開!

隨後,教練馬上就很快速地示範了一次給我們看,隨後馬上有人反應可以再一次嗎(當責表現?);接著,很快的的再次帶開嘗試,抓到要領後陸續有人成功,並教導其他組別!

接著,分成兩組挑戰在時間內完成「穿繩子」的活動。

示意圖:

只有三次機會,用來穿洞的繩子一定要懸空,否則要退回上一洞重穿等。

第一次嘗試的時候,由於事先有選出隊長,所以兩隊各自帶開由隊長分別指揮,但很快地就遇到瓶頸了,縱使我們兩隊從兩邊出發,但到了中後段時,兩隊的繩子開始交錯,兩隊成員也互相干擾到,第一次挑戰失敗了!

再開始下一次挑戰前,兩隊先各自帶開討論,我們雙方很快就意識到彼此需要互相合作,否則會再次遇到上一次的困境(互相干擾、人手不夠);因此,我們跟原先一樣從兩邊出發,但到了中段把繩子交給另外一隊的成員,請他們幫忙穿跟固定,但最終還是失敗了,因為穿繩子的方向性是相反的,變成說一個人同時將繩子往右送和往左送,雖然不算難但很容易會造成分心,以及比較關鍵的是「多頭馬車」,因為兩隊各有一個隊長負責指揮,這時候可能就會聽到「綠繩多放一點到前面喔!」「紅繩傳慢一點,前面有點卡住了!」,讓負責的人很難準確地配合,所以第二次挑戰還是失敗。

最後一次挑戰前,兩隊一起重新檢討,發現剛剛所提到的問題;因此,我們決定全部的人先負責一條繩子的傳導,等成功後再用同樣的方式方向傳另外一條,有了前幾次經驗、解決繩子方向性的問題、重新回到一人負責指揮,這次出乎意料的非常快速的完成目標,結束這個挑戰!

接著,就是開始分組討論、反思,自己對這個體驗活動蠻有心得的,過去的組織社團經驗開始漸漸浮現並連結到剛剛的活動,開始思考公司間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會不會就是這樣,從原先沒意識到合作、到想合作但是遇到困難、再到共同發揮合作的效益;幸運的是我們每次嘗試只需花個 30min 就能及時修正,但今天如果換作是公司的運作,每次的嘗試可能需要一個月、一季、甚至是一年的時間。這時候再融入「當責」的概念去想,一個當責者在剛剛的挑戰中應該要怎麼做?為什麼自己當下沒有盡到當責的角色呢?

最後,彼此互相分享的過程中,教練提到了這個概念我很喜歡:

一個團隊(專案)中不會每個人都是『當責』者,但可以有『當責』團隊

團隊中如果有太多「當責者」,會出現剛剛多頭馬車的情形,責任的承擔也難以劃分;但所謂的「當責團隊」,就是每個扮演「負責」角色的成員,願做額外的工作,當每個成員都願意這樣做的時候,相信離目標的達成不遠了!

當責不只是一種態度,更是一種能力!

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聽到企業培訓課程在教授「當責」的課程吧!

--

--

Young Huang

目前是銀行MA,Medium平台主要分享金融業工作內容、求職準備技巧,偶爾分享新鮮人職場心得,期望用不同角度分享自身過往經歷,讓對金融領域有興趣的人有個參考方向。撰稿與履歷健診合作邀約: mingyou1026@gmail.com